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張欣冉 夏馨)“2005年亞太市長峰會開幕式上,我們將嗩吶與電子音效融合,讓41國代表為之震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城吹打”傳承人劉道榮目光炯炯,話音鏗鏘,向來訪的青年學子講述這項傳承五百年的民間藝術如何從鄉(xiāng)野走向世界。他說,要守住這門老手藝的根,更要讓它的聲音傳得更遠。
聆聽這段故事的,是來自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史韻”團隊的年輕學子。連續(xù)三年,這群心懷熱血的青年利用假期深入重慶綦江的村落街巷,以腳步丈量土地,用真情喚醒記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青春的活力。
“官方文獻雖能記錄史實,卻難以承載非遺傳承中的溫度與細節(jié)?!眻F隊指導教師陳小雨道出了此次行動的意義。為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隊員們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以鏡頭和文字為匠人匠心建檔存證。三年間,他們走訪30余位傳承人,累計整理34萬字訪談手稿、拍攝2700余張照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掀開斑駁的木箱,托起手繡戲服,石壕楊戲傳承人徐興科如數家珍:“這一針一線、一筆一畫,都是我們親手完成的?!闭f罷他即興演示楊戲開場,將祈福納吉的場景演繹得淋漓盡致。學生們一邊細致記錄動作軌跡,一邊聆聽背后的故事,厚重的歷史、鮮活的技藝與傳承人的真摯情感,在他們的筆下凝成非遺傳承的“源代碼”。
“來,像這樣把宣紙鋪平,蘸墨要輕要勻……”在綦江文龍街道社區(qū)活動中心,隊員們正手把手教孩子們用自制材料包制作版畫拓片。墨汁沾了滿手,孩子們卻笑得格外燦爛。六歲的孩子舉著自己拓印的“?!弊直枷驄寢專骸皨寢屇憧矗@是我做的非遺!”
為了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團隊把課堂搬進社區(qū)與鄉(xiāng)間,開展能聽能動手的“非遺體驗課”。在社區(qū)活動中心,大人小孩圍坐一堂,興致勃勃地體驗非遺技藝。靈動的“喜鵲登梅”窗花、憨態(tài)可掬的泥塑小動物在指尖誕生,現場穿插的“非遺知識猜猜看”互動游戲,引得笑聲此起彼伏。
在鄉(xiāng)間的曬谷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思政課”將非遺與農耕文化巧妙融合。老藝人領唱起悠揚的綦江民歌,學生用農民版畫再現村民勞作場景,鄉(xiāng)親們在隊員指導下學做傳統(tǒng)布藝飾品,掌聲與歡笑聲在青山綠水間久久回蕩。
三年來,團隊累計開展非遺課堂20余場,足跡遍布8個社區(qū)、6個村落。書本上遙遠的“非遺”二字,化作一件件親手完成的作品、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變得可觸可感、生動鮮活。
更令人期待的是,“線上博物館”正在團隊的規(guī)劃中逐漸成形?!拔覀儗⒁劳行旅襟w平臺,系統(tǒng)化、專題化呈現采集到的非遺知識、傳承人故事和代表作品?!眻F隊負責人描繪著未來藍圖,“要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制作有趣、易懂的內容,讓非遺故事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p>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