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教育領域,家庭與學校的協(xié)同如同鳥兒的雙翼,缺一不可。江蘇省東臺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東臺特?!保┰谥橇φ系K學生、孤獨癥學生等特殊兒童的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新推出“微家訪、微課堂、微視頻”的“三微一體”家校協(xié)同模式,并針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無力、配合脫節(jié)等問題,采取切實措施,讓教育、指導和支持從校園延伸到家庭,構建起溫暖而有力的育人共同體。
微家訪:
用碎片時間搭起心靈橋梁
“小宇媽媽,今天孩子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了,雖然聲音有點兒小,但進步特別大!您在家可以多鼓勵他表達?!泵刻焐蠈W、放學時段,東臺特校的教師們總會利用校門口與家長短暫相遇的時間,對家長進行“微家訪”。
不同于傳統(tǒng)家訪的定時定點,“微家訪”以見縫插針的靈活方式,將家校溝通融入日常。教師們帶著“觀察筆記”與家長交流孩子在校的情緒變化、課堂表現(xiàn)、技能掌握情況,同時細心詢問孩子在家的飲食、睡眠、行為習慣。針對孤獨癥學生的刻板行為,教師會通過示范和交流教給家長具體方法;面對家長的焦慮情緒,教師會分享類似情況學生的康復案例,緩解其心理壓力。
“以前總覺得老師忙,不好意思多問,現(xiàn)在每天接孩子時都能和老師聊幾句,心里踏實多了?!币晃还陋毎Y學生家長的話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這種“短平快”的溝通,讓家校雙方實時交流和掌握孩子動態(tài),有效增進了教育的一致性。
微課堂:
讓家長成為“臨時教師”
“今天我們請小浩媽媽來教大家疊衣服,她可是家務能手哦!”在東臺特校的家長“微課堂”上,一位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家長正帶著孩子們練習折疊衣服,從“鋪平衣角”到“對齊領口”,每個步驟都耐心示范。這是學校結合“生活適應”主題單元設計的活動。
特殊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生活技能的習得。東臺特校邀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走進課堂擔任“臨時教師”:開早餐店的家長教孩子認識食材、使用廚具,做理發(fā)師的家長帶著孩子學習整理儀表,當護士的家長講解“洗手七步法”等衛(wèi)生保健知識……這些貼近生活的“微課堂”,不僅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掌握生活技能,也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潛力。
家長從學校教育的“旁觀者”變?yōu)椤皡⑴c者”,增強了他們的教育信心,也讓親子關系在互動中悄然升溫。
微視頻:
讓假期教育“不斷檔”
“放假前擔心孩子把學的東西忘了,現(xiàn)在有老師發(fā)的視頻,跟著練習就行,太方便了!”暑假期間,東臺特校的班級微信群里格外熱鬧:教師們根據主題單元內容,錄制了一系列居家訓練微視頻——從剝雞蛋、整理書包等生活技能,到認識顏色、簡單計數等認知訓練,每個視頻時長約3—5分鐘,步驟清晰、操作簡單。
家長們每天帶著孩子練習完后,會拍下小視頻發(fā)到群里,教師則逐一點評和指導:“小明握勺子的姿勢進步了,下次可以試著自己盛飯”“小花今天認識了3種蔬菜,真棒!明天我們學習認識水果哦”……“教師錄課—家長帶練—視頻反饋”的閉環(huán)模式,解決了特殊兒童假期教育容易“斷檔”的問題。
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的特點,教師們還會在視頻中加入兒歌或動畫片段,讓訓練變得更有趣。
“三微一體”模式實施以來,東臺特校的家校協(xié)同呈現(xiàn)出全新氣象:家長對特殊教育的認知從“學校全包”轉變?yōu)橹鲃訁⑴c,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從單向告知升級為雙向賦能,特殊兒童的成長從校園單一場景擴展到家校無縫銜接。
調查數據顯示,東臺特校孤獨癥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達標率較去年提升了23%,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8%。這種家?;バ拧⒈舜酥С值牧己蒙鷳B(tài),讓特殊兒童在更包容的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成長。(文中人物為化名)
?。ㄗ髡邌挝唬航K省東臺市特殊教育學校。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促進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融合教育中家校協(xié)同策略的實踐探究”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