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傳授之外,學術大牛們的人格魅力同樣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大咖們的成長歷程,他們褪去青澀科研報國的人生經(jīng)歷,是鮮活的“三觀”教育,是直白有力的思政資源。
日前,媒體關于武漢大學測繪學院一門名為“測繪學概論”課程的報道引起公眾關注。這門基礎課的特別之處在于,授課團隊由6位院士、4位教授擔綱。如此豪華的授課陣容,令武漢大學的學生自豪地告訴記者,“你所用教材的編寫者就站在講臺前給你講課,享受這種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國也不多吧?”一些媒體更是贊譽這是“最奢侈的基礎課”。
事實上,這已不是該課第一次走進公眾視線。此事熱度不衰,說明公眾對學界頂級大牛走上講臺的高度關注和渴望,更表明在當下的高校,豪華教學團隊上講臺尚屬稀缺。實際上,即使放寬標準,把豪華教學團隊縮減為單個的“教授上講臺”,數(shù)據(jù)也不能令人滿意。根據(jù)對教育部直屬高校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統(tǒng)計,大部分部屬高校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副教授比例達到80%以上。但在教授為本科生上課門次占比方面,僅有10所左右高校達到30%,有的高校甚至不到10%。門次占比明顯偏低,說明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完成指標任務的現(xiàn)象,離“全員上課”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針對本科教學的重要性,在2018年6月舉行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的表述清晰堅定:“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教師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學校資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學條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在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面前,院士或教授有著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與年輕教師相比,他們學養(yǎng)深厚,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駕馭優(yōu)勢明顯,在專業(yè)研究能力和學業(yè)指導能力上出類拔萃。在武漢大學的這門課里,每年開學前院士們都會重新備課,將新理論、新技術及各自參與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最新進展充實到教學內(nèi)容中,讓新生一入門就得以一窺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發(fā)展前景。這種把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能力,是豐厚的科研積累造就的,一般的年輕教師無法在短期內(nèi)達到同等高度。
在知識傳授之外,學術大牛們的人格魅力同樣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大咖們的成長歷程,與中國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密切相關,他們褪去青澀科研報國的人生經(jīng)歷,是鮮活的“三觀”教育,是直白有力的思政資源。他們傳授給學生知識和學科思維,讓學生知道了“學什么、怎么學”,但在讓學生知道“為誰學”方面,他們也當仁不讓。有媒體報道,“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院士們的事跡和講授已經(jīng)成為別具一格、深受歡迎的思政教育資源,他們不僅悉心講授專業(yè)知識,還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傳承堅韌的科學精神和濃厚的家國情懷。學生既被有趣的專業(yè)內(nèi)容吸引,更被老師們的行為世范所感染,能夠更深入地思考個人求學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能把時代要求內(nèi)化為自覺行動。名師上講臺的“一舉兩得”效應,就在于此。
不能忽視的是,推動大咖上講臺,不能只靠情懷、僅憑呼吁,相關的制度保障必須落到實處。如果論文、課題、項目依然是考核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如果與在科研上論文上發(fā)力的同事相比,潛心教書的教師尊嚴打折扣,前途變曲折,發(fā)展有限制,又談何科研反哺、教研相長?談何引導最好的教師走向教學一線?對此,有關部門和高校要下大力氣整治,真正把政策落到實處,使本科講臺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熱土。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