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劉應書:“風火山”上送氧人

    發(fā)布時間:2020-08-10 作者:通訊員 杜嘉慶 耿華 于成文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求真力行肯下“真功夫”,甘當科技強國戰(zhàn)場的“排頭兵”。他曾被稱為“雪域英雄”,長期奮戰(zhàn)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從事氣體資源開發(fā)與綜合利用,主持包括“十三五”重點研發(fā)計劃在內(nèi)的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60余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的多項成果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為國家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高達200億元。他雖然年近花甲,仍然每周滿負荷工作,嘔心瀝血開展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研發(fā)及教書育人工作。他就是北京科技大學氣體分離工程研究所所長劉應書教授。

        鑄就高原生命奇跡

    “到了昆侖山,氣息已奄奄;過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風火山,三魂已歸天?!边@是青藏地區(qū)流傳已久的順口溜。風火山,海拔4905米,含氧量不足內(nèi)陸地區(qū)50%,年平均氣溫僅為零下7攝氏度。在這樣的地方要打通一條長1338米的隧道需要多久?又需要多少人力?他們的生存條件如何保障?

    沿著青藏公路,從格爾木、西大灘、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一路深入高原腹地直至可可西里無人區(qū),長期被稱為“生命的禁區(qū)”,在這里普通行走尚且困難,更遑論高強度的施工作業(yè),就算背著氧氣罐,工人往往剛把設備抬起,身體就已經(jīng)無力。在這條項目啟動初期,每天都會有大量工人倒在施工線上。

    “施工周期不能拖,施工成本不能變,施工質(zhì)量更是不能降低,但筑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有沒有可能在這建一個大型制氧站?”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的會上大家熱烈討論著。“我來吧!”聲音并不洪亮,卻帶有幾分儒雅,劉應書緩緩站起來。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青藏公路的指揮線上,多了一個清瘦的身影。

    在此后超過兩年的時間里,他總共前往雪域高原近60次。為了關鍵性實驗,他在四面漏風的臨時帳篷中一住就是二十幾天。常常是周五還在北京給學生上課,周六一早就已帶著實驗結果坐在了建設指揮部,開始現(xiàn)場進行項目交流、實地勘測、調(diào)試設備、排除故障。而周一的上午,他又準時出現(xiàn)在課堂之上。教室中的學生可能很難想象,這位無時無刻不精神抖擻的教師正在承擔著什么樣的壓力,更難以體會長期這樣連軸轉(zhuǎn)背后的疲累。

    樸實無華的背后永遠是沉默的堅守與勤奮的付出。劉應書和他的團隊忍受著高原缺氧的痛苦、冒著急性高原病的生命危險,經(jīng)歷了兩百余次攻關實驗,終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這不僅僅填補了該項技術的世界空白,攻克高原低氣壓和晝夜溫差大影響制氧系統(tǒng)的難題,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了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各項施工建設進程,為生命打開了禁區(qū)的大門,創(chuàng)造出15萬建設大軍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跡,該項目也由此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對標國家之所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許多國家呼吸機、制氧機一器難求。而早在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疫情來臨之際,劉應書就已經(jīng)在研制吸氧機的科研攻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不比現(xiàn)在,不僅非典病人24小時離不開吸氧,就連醫(yī)護人員由于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不得不介入吸氧系統(tǒng)以保持呼吸。為此,劉應書在高原制氧供氧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技術攻關成功研制出非典患者專用變壓吸附制氧機,大大解決了非典患者安全用氧的問題,減輕了醫(yī)患雙方用氧的負擔。

    除了急國家之所急,劉應書的科研方向始終對標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眾所周知,中國是鋼鐵大國,但焦煤的存儲量卻不大,特別是高品質(zhì)焦煤的使用,往往需要依賴進口,這就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為了解決高爐噴吹貧煤、噴吹貧瘦煤的重大技術難題,劉應書耗時五年,率先研發(fā)成功并推廣貧煤、貧瘦煤高爐噴吹成套技術,大幅度提升了煤炭行業(yè)產(chǎn)品的優(yōu)化升值,使國家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直接經(jīng)濟效益超過200億元。

    為了應對空氣污染問題,劉應書帶領科研團隊開發(fā)了空氣中的PM2.5以及煙氣中的SO2、NOx凈化技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以及“十三五”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煙氣多污染物集并吸附脫除與資源化技術及示范”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將煙氣中的污染物轉(zhuǎn)化為高附加值的產(chǎn)品,開辟出一條既產(chǎn)生環(huán)保效益又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大氣污染治理新途徑,企業(yè)將從純投入的被動環(huán)保轉(zhuǎn)為有巨大回報的主動環(huán)保。經(jīng)過劉應書及其課題組兩年多的艱苦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吸附材料、吸附及資源化工藝、設備上的諸多難關都得到了突破,目前技術路線已經(jīng)打通,開始進入示范工程建設階段。

        率先垂范哺育新人

    經(jīng)常有人用“教授”“英雄”“大咖”等字眼來形容劉應書,但他總是慈眉善目地告訴大家,“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老師”。近幾年,這位大學老師也走進了課本,成為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主角。而在劉應書看來,能夠進入小學教材,能夠用自己的事例去教育影響一批又一批中華學子,這些都是對他教育科研生涯的最大認可。

    平日里,即便工作再忙,劉應書也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只要學生提出問題,不論多晚,他都會耐心給予學生答復。為了加強梯隊內(nèi)的學術交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劉應書組織本梯隊教師和學生定期進行學術研討。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不惜耗用大量時間,對學生的論文從文章結構、內(nèi)容表述、分析論述以及語法、修辭、標點符號進行逐一細致修改。他常說:老師做好表率,學生才能有樣學樣;老師都糊涂不管事,學生就會更糊涂。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弊鳛橐幻處?,劉應書更多地關注青年教師與學生的成長。他總說,我愿意與大家一起做研究、出成果,一起去征服更多的“風火山”。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1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