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沉默與喧嘩并存才是正常的課堂生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作者:凌宗偉 來源:中國教育報

    擔心課堂不熱鬧、氣氛不熱烈、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同仁們不妨翻翻凱瑟琳·舒爾茨的《課堂參與:沉默與喧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或許就會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有另一種理解。一般情況下“教師往往把課堂參與定義為口頭回答,并且要符合某種常規(guī)或者教師制定的課堂話語模式。但學生們能不能不通過大聲說話的方式來參與呢?一個學生默默地對一個問題表示贊同,或者為接下來的寫作慎重地做出簡短的筆記,教師能不能把這些時刻也作為一種參與?這些參與方式有價值嗎?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學生的沉默,讓另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成為可能”。

    退休以后,我的主要生活就是入校指導,入校指導的重心自然是課堂了。課堂觀察與指導不單單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動腦子的活。比如,如何透過課堂的表現(xiàn)去看背后的觀念和事實,沒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單憑幾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是看不出名堂的。這么多年來我們這些從事過和正在從事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的教師,普遍有這樣一個毛?。鹤非笳n堂氣氛的熱鬧,似乎不熱鬧的課堂一定就是不成功的教學,就是學生參與度不高的教學,自然也不是好的教學。于是乎出來行走的名師們上課為了熱鬧,為了讓聽課的看到學生的高參與度及他們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技術與藝術,在上課前大凡是要做大量準備工作的,且美其名曰與學生事先熟悉一下,實質(zhì)不過是給學生一些交代、一點兒暗示。我就在一次現(xiàn)場展示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現(xiàn)場辯論”的環(huán)節(jié)40個孩子中有20多個是寫好了辯論稿的,現(xiàn)場豈能不熱鬧?實在來不及事先溝通的,那就在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按掉話筒開關,將答案告訴學生,到全班分享交流的時候,何愁不熱鬧?

    問題是熱鬧的背后學生真實地參與其間了沒有,我們這些不知內(nèi)情的人是看不到的,也很少去想這樣的問題。當然更不會去探尋熱鬧背后的故事。翻看《課堂參與:沉默與喧嘩》,想到了馬克辛·格林的《學習的風暴》兩句話:“我們作為有意識的生物,通常采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闡釋方式來構建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理所當然地將世界視為預先設定好的樣子或某種客觀存在,便是不加辨別、唯命是從和深陷其中?!比藗兤毡榈膯栴}是習慣了自己的角色,更習慣了自己固有的認知。就課堂而言,我們這么多年的慣性就是將熱鬧等同于學生的參與,而無視學生其他形式的參與,尤其無視學生沉默的參與。

    翻翻《課堂參與:沉默與喧嘩》,回視我們自己的課堂場景和我們所看到的課堂情形,或許就會明白作者所說的“參與結(jié)構包含各種口頭的、非口頭的互動,各種聽覺的、文本的以及繪畫方式的內(nèi)容。只要有機會學生們既可以通過言說和沉默來參與,也可以通過寫作和其他方式來參與”倒是真實地存在。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多種多樣除了他們各自性格興趣的不一樣,還有學段與年齡的關系。君不見一般情況而言,喧嘩與熱鬧的課堂從小學到高中是呈遞減之勢的,道理很簡單,隨著年齡與知識的遞增,學生們慢慢形成了思考的習慣與耐心傾聽的習慣,急不可耐是幼稚的表現(xiàn)。

    從教的視角來看,或者說從應試指導的角度講,高中教學,尤其是復習,講授法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問題是我們會講嗎?比如用什么講,講什么,怎么講?我們的講如何將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何以喚醒他們原有的認知面對當前的情境?沒去認真研究那就只有瞎扯,讓學生進入你不講我還明白,你一講我反而糊涂了的境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本書作者所言:“如果課堂上充斥著教師的講話和各種有預定答案的練習,這樣的學習就是一種妥協(xié)。給學生創(chuàng)造‘留白’、讓他們?nèi)ケ憩F(xiàn)自己,教師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設參與的平臺,創(chuàng)造更加包容和民主的課堂。這樣的機會包括一段沉默的時間、進行想象性的寫作或者基于個人知識做研究報告,又或者是開放性的、個人化的對故事的回應等。沉默給兒童和教師提供了思考和反應的空間,讓他們來應對當下的問題,深化對長期、復雜的問題的思考以對抗一些膚淺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提醒我們:任何教學策略與方法,只有運用得當才可能發(fā)揮應有的效用。所謂得當無非就是因人、因事、因時而宜。世間本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再說,藥效本就是在用的基礎上慢慢呈現(xiàn)出來的。

    當然學生的沉默意義是相當豐富的,凱瑟琳·舒爾茨認為,“沉默作為抵抗、沉默作為權力、沉默作為保護、沉默作為對創(chuàng)傷的回應以及沉默作為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的空間”。作為教師,我們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忽視了多少場景,忽視了多少孩子,我們是不會主動反省的,學生們不僅習慣了我們的忽視,更習慣了無聲的反抗,靜默于是在不少學生身上就成了常態(tài),毫不夸張地說,對不少學生而言唯有沉默才有尊嚴。另一方面我們又總是大談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不去想身處熱鬧與喧嘩之中,沒有發(fā)呆與靜默的時間何來想象與創(chuàng)造?

    重新認識課堂參與,至少對我們這些教了幾十年的書,認為會教的教師是很有必要的。須知沉默與喧嘩并存不僅是課堂的應然狀態(tài),也是人生的基本狀態(tài)。

    (作者系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5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