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軍——

    培育“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棟梁之材

    發(fā)布時間:2020-04-22 作者:本報記者 潘玉嬌 來源:中國教育報

    每天進步一點點。

        ——葛軍

        小檔案:

    葛軍,博士,碩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兼任《數學教育學報》《數學通報》編委,江蘇中學數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高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高中數學教材(蘇教版)副主編、編寫組核心成員。

    見到校長葛軍是在3月份的一個下午。那時,受疫情影響,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下文簡稱“南師附中”)尚未開學,可明媚的陽光和溫潤的空氣,讓這所百年老校的校園依舊生意盎然。學生未到校,葛軍依然忙碌,繁雜的行政事務,將他的時間割裂成了一堆碎片,但他早已習以為常。

    因疫情而推遲開學,讓奮力備戰(zhàn)高考的“高三黨”倍感緊張,葛軍也免不了焦慮。不過一切還好,南師附中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讓他有信心處理好這突如其來的危機。來這所學校任職8年,葛軍續(xù)寫著前任校長們創(chuàng)下的輝煌,也應對著新時代新環(huán)境所給予學校方方面面的挑戰(zhàn),包括這次疫情。對于所有一切,他一如既往地自信、堅定而滿懷憧憬。

        是“數學帝”,也是名校長

    與許多高中校長相比,葛軍的職業(yè)生涯有點兒特別。1985年,他考入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畢業(yè)后,留校做了一名數學老師。上世紀90年代初期,葛軍開始關注每一屆江蘇高考的數學試題,并將高校與中學貫通來研究數學教育,做得有聲有色。2003年,他被任命為一所民辦中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后又擔任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并于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四度參與到江蘇高考數學卷的命題工作中。因高考的緣故,葛軍不知不覺中成了“網紅”,網友叫他“數學帝”,考生則戲稱他為“葛大爺”。2012年,葛軍迎來了職業(yè)生涯中的轉折點,成為了南師附中的掌門人。

    放棄高校單純的學術之路,轉而成為江蘇省一所知名高中的校長,這種在旁人眼里稍顯突兀的職業(yè)選擇,在葛軍看來卻是水到渠成。上世紀80年代,葛軍曾就讀于江蘇省如東縣栟茶中學(后來更名為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這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學校。那時,“文革”結束不久,校內不乏成績優(yōu)異但因特殊歷史原因而無法繼續(xù)學業(yè)的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生乃至大學生出身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的一舉一動,潛移默化中給予葛軍深刻的影響——做一名優(yōu)秀的中學教師,帶領一批孩子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葛軍挑起了南師附中這個并不輕松的擔子,曾經在民辦中學擔任校長的經歷,讓他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學校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挑戰(zhàn)。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校長在做了“一把手”后,難免會疏離教學業(yè)務,可對中學數學的情有獨鐘,讓葛軍成為了特立獨行的那一個。他既是高中數學教材(蘇教版)編寫組的核心成員、新課標高中教材(蘇教版)副主編,也是數學教育領域核心期刊《數學教育學報》《數學通報》的編委。時至今日,他依然深入教學一線,擔任學校奧數培訓教練,所教學生成績斐然。8年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原先在象牙塔中搞研究的高校學者,早已在高中校長的崗位上游刃有余;而那位對數學教學有著濃厚熱情的“數學帝”,依然在他所鐘情的領域辛苦耕耘著。

    嚼得菜根,也做得大事

    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葛軍對這樣的說法有所保留?!耙凰鶎W校究竟可以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除了校長的作為外,更多依賴于學校的教師團隊和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备疖姼嬖V記者,南師附中本身就擁有悠久的校園文化與與優(yōu)秀的師生團隊,校長所要做的,就是讓學校在原有的軌道上更好地運轉,為國家與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人才。

    何謂“人才”?南師附中給出的答案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這句由近代教育家、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所提的校訓,百余年來為人津津樂道。葛軍對此也有著自己的詮釋——“嚼得菜根,不僅僅指能吃苦,還意味著擁有刨根問底的探索精神和謙遜低調的品質;做得大事,則意味著具有領導力、創(chuàng)造力,胸懷天下腳踏實地?!?/P>

    南師附中的孩子是從來不缺乏吃苦的機會的,比如“步行者行動”。這是一項學校已經堅持了19年的特色活動,也是該校意志訓練課程的活動之一——高一的學生,需要繞著南京城徒步行走31公里。南師附中的孩子也從來不缺乏培養(yǎng)領導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舞臺,每學期80多門選修課、60多個學生社團,還有專門的國際性學科競賽、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領袖人才培養(yǎng)大賽等賽事培訓。多樣化的課程,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2019年7月,剛剛入學的700多名高一年級新生,每人收到了一個特別的“科學盒子”,里面裝有實驗手冊、手電筒、量角器、汽車模型、紙板、砂紙、微型顯微鏡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每個人不盡相同。學生需要按照實驗手冊的指示,完成一項難度不小的實驗并撰寫調查報告。700多個科學盒子,花費了學校數十萬元的費用,葛軍卻很爽快,因為這是培養(yǎng)孩子鉆研與探索精神的有益活動,以后每年都會開展。

    在南師附中待得時間久了,葛軍愈發(fā)注重對學生德行與品格的培養(yǎng)。2019年5月,在中招咨詢會上,面對眾多前來咨詢的初三學生與家長,他提出了南師附中招生“十慎”,包括“不做家務者,慎;家長唆使孩子不遵守校規(guī)者,慎;家長協(xié)同孩子不誠信者,慎;不喜閱讀者、不做筆記者,慎”;等等。其育人觀點由此可見一斑。他希望每一個南師附中的學子,都能夠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學會換位思考,所謂“先學做人再做學問”,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學會關愛與感恩,才會具有責任感,才能真正“做得大事”。

    得“慢”“漫”,也得“蔓”“曼”

    南師附中的教師曾開玩笑地說,聽葛校長布置工作,必須全神貫注讓腦子保持高速運轉,否則會跟不上他的節(jié)奏。然而,習慣于快速、高效的校長葛軍,卻深知教育需要“慢”的道理:尊重學生天性需要“慢”,啟發(fā)學生思維需要“慢”,讓學生真正成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棟梁之材,更需要“慢”。

    在教學上,當了許多年數學老師的葛軍喜歡給學生“搭梯子”,這也漸漸成為他對學校教師的要求,即“question serious”(問題序列)。在他看來,學生需要引導,需要教師以一個個循序漸進的問題為臺階,幫助學生一步步登上探索的高峰。而每個學生的學情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每一個個體搭建不同進度的梯子,有的需要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斑@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tài),現(xiàn)實中教師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我會期望他們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P>

    這些年,在葛軍的帶領下,南師附中向全體學生提倡“全科閱讀”,并為之付出了大量努力?!叭崎喿x”就是對每個學科進行拓展性閱讀。葛軍認為,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研究問題的高度、深度與廣度,促進各學科的融會貫通以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比如一朵桃花,你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去研究古詩詞,可以從生物的角度去研究它的生長特性,還可以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它,這樣你的思維就可以徹底打開,這就是‘漫’?!?/P>

    為了讓全科閱讀實施起來“底氣十足”,自2018年起,南師附中圖書館每年購買圖書的經費,由40萬元提升至60萬元。圖書館管理員還在實驗室一樓與教學樓之間設立流動書柜,每個班級設立圖書角。所有圖書由圖書館統(tǒng)一配備、管理、定時更新。全科閱讀課程也被列為三項校本必修課程之首,學生必須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并取得相應等級。

    如果說“慢”和“漫”屬于教育的方式與途徑的話,那“蔓”與“曼”,則是葛軍希望學生在高中乃至今后的學習環(huán)境中,所展現(xiàn)出的生長狀態(tài)。“‘蔓’的意思是充滿希望的、有高度的生長,堅韌不屈、枝繁葉茂;而‘曼’則意味著因為學習而充實,體味到生活的曼妙。”對于葛軍來說,這是他從事教育多年的最大夢想,即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