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一批交大人在學校承擔扶貧任務的云南省施甸縣、隴川縣,以及陜西省平利縣、橫山區(qū)、柞水縣等貧困縣,傳承西遷精神,以自己的貢獻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目前,這些縣均已順利脫貧,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交大人的貢獻。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不斷進行思想武裝,提高思想站位,明確主要領導為定點扶貧工作第一責任人,成立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的社會扶貧領導小組,學校黨委常委會定期專題研討扶貧工作,主要領導每年到定點扶貧縣調研考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堅決貫徹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精準聚焦幫扶縣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精準匹配學校優(yōu)勢資源,精挑細選扶貧干部,精心設置扶貧項目,圓滿完成扶貧開發(fā)工作目標,促進了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社會和諧。
用心用情去幫扶
2013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累計向幫扶縣派出扶貧干部110余人次,目前依然有16名扶貧干部堅守在一線,他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保證復工復產和勞動力外出務工順利推進;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要瞄準鄉(xiāng)村振興主動謀劃下一步工作。有的干部已快到達退休年齡,但依然主動申請去一線參與扶貧;有的干部無法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雙親,卻把精力投入到幫扶村的家家戶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在平利縣駐村的12名工作隊員放棄春節(jié)休假,第一時間返回工作崗位,投身抗疫戰(zhàn)斗。榮獲安康市脫貧攻堅“交友幫扶先進個人”稱號的第一書記辛華已駐村4年,通過一戶戶走訪“號脈”,一家家真情幫扶,解決了扶貧路上的各種“疑難雜癥”,全村人均年收入已提高到7000余元。施甸縣掛職副縣長張書紅到崗3個月便走遍了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兩年來,施甸的干部群眾已經熟悉了這位從“遠地方”來的副縣長,親切地稱她為“張大姐”。
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扎根一線傾情付出,無愧于自己交大人的身份、無愧于扶貧干部的角色、不辜負貧困地區(qū)群眾的期望,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認可。他們從大城市到小山村、從熟悉的崗位到陌生的環(huán)境,將汗水揮灑在貧困地區(qū)的村村戶戶,他們就是新時代“西遷精神”的新傳人。
專家學者齊獻力
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西安交通大學的專家學者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教授高忠權牽頭在陜西平利縣、云南施甸縣建立固廢熱解氣化產學研一體化示范項目研習基地,設計生活垃圾資源化生態(tài)利用工藝路線,建設光伏發(fā)電場,實現自然環(huán)境保護、人居環(huán)境改善、精準扶貧一體推進。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選派3位業(yè)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醫(yī)療專家任施甸縣醫(yī)院院長、副院長,建立掛職專家長期支醫(yī)、特聘專家“候鳥式”支醫(yī)相結合的醫(yī)療專家團隊,為縣醫(yī)院帶去先進管理經驗,提高醫(yī)院管理水平,3位專家更是在大年三十返回施甸,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幾年來,大批教授主動參與扶貧工作,為貧困縣的干部群眾轉思想、謀發(fā)展,授技術、講方法,真正貢獻了交大人的智慧力量。
腳步丈量愛國情
今年的春茶采摘期,在陜西省平利縣,西安交大扶貧博士團正和當地對接落地富硒散茯茶專利項目,從2017年起,西安交大通過博士“組團式”扶貧,以科技助力當地發(fā)展。
自2014年起,學校先后派駐28名畢業(yè)生參與施甸縣中學的支教,研究生支教團成為西安交大助力施甸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學校在幫扶縣建立“三下鄉(xiāng)”活動基地,結合地方需求,組織青年學子利用寒暑假深入學校、鄉(xiāng)鎮(zhèn)、農村,通過理論普及宣講、國情社情觀察、基層集中支教等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當地青少年開展課業(yè)輔導,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對當地青少年進行心理和生活的輔導教育。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交大人一定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在未來的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用心用情以實干書寫扶貧答卷,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的輝煌貢獻,為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fā)之路貢獻交大人的力量。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