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原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校長。全國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長期致力于語文教學、育人觀念改革及學生思想品德、青年教師培養(yǎng),師德上堪稱典范。獲“人民教育家”榮譽稱號,“改革先鋒獎章”及“最美奮斗者”稱號。
金正揚,《上海教育》原主編,教育新聞工作者,較早關注了于漪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并著有相關文章及書籍。
她——于漪,幾十年來,為了實現(xiàn)“讓生命與使命結(jié)伴同行”,她的一言一行始終在追求教師人格的力量、學術的魅力。為了力求做到這一點,落實于行動,她一直在想方設法清醒地認識自我;一直在不斷挑戰(zhàn)自我;一直在不斷追求,實現(xiàn)自我超越,達到一個個新的人生境界。她的成長經(jīng)歷會給每位青年教師帶來啟發(fā)。
用好“兩把尺子”,清醒地認識自我
作為一名教師,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偉大的、輝煌的教育事業(yè)之中,擁有人格的力量和學術的魅力是重要的一環(huán)。幾十年來,于漪一直在這方面孜孜以求。在《讓生命與使命結(jié)伴同行》一文中,她這樣寫道:
“清醒地認識自己,是追求教師人格力量的前提。中國有句古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因為認識自己很難,所以才可貴。我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span>
如何“量”?于漪舉例說:“我每聽一節(jié)課,包括聽我徒弟的、聽青年教師的課,都是張開我的感官、運用我的思維器官去學習,因為我信奉‘博采眾長’。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無窮的。我聽報告、跟人家談話,總是要拿這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
記得45年前,筆者和徐金海先生采訪于漪,她就謙虛而又風趣地說:“我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說到底,都是學大家的,或者說是‘偷’大家的?!?/span>
當時,我們看到她的備課筆記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庇阡舾嬖V我們,扉頁上的這句話寫于她改教語文不久。她回憶說:“當年,在完成這個新任務的過程中,困難接踵而來?!?/span>
當時學校分配她教的是高二的語文課,備課時她拿到一篇文章,感到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文章既長又深,這對一個非本專業(yè)畢業(yè)、對語文教學又從來未沾過邊的教師來說,其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篇課文好在哪里,又為什么好?通過自己的教學要達到什么目的,又應該怎樣來達到?而批改學生作文時她更迷惑,這些文章好在哪里呢?如果寫得不好,那么“敗筆”又在何處呢?
她找來了很多的參考資料,學習了老教師的備課筆記,聽有經(jīng)驗的老師上課,并且詳盡做了課堂記錄,似乎摸到了語文教學程序之“門”:先是題解,介紹時代背景;然后講解生字生詞,劃分段落和層次;再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最后通讀全文,布置作業(yè)。于漪興奮地向這道“門”發(fā)起沖刺!
但是教著教著,她對這道“門”又產(chǎn)生了懷疑與否定。有一次教《包身工》,于漪看參考書,鉆研時代背景,擬出詳細的段落提綱,授課時前后花了5個課時把自己的備課所得不折不扣地按“程式”教給學生,但學生讀起來還是疙疙瘩瘩,更不消說透徹理解文章、體會用詞造句的精到了。這使于漪吃了一驚。課后,她找了不少學生談心,學生都反映:“聽時清楚,講時糊涂”“印象不深”。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在這無助的時刻,于漪“量別人的長處”的尺子又發(fā)揮了作用,她搜索記憶庫,不禁想起了自己中學時代老師講的《故鄉(xiāng)》—課上,老師先用豐富的感情、詩一樣的語言,給學生勾畫出少年閏土的神異的圖畫,接著又用冷峻的口氣談到了中年閏土的衰老、遲鈍、自卑、麻木、迷信……于漪還清楚地記得,老師在形象地描述閏土前后變化的時候,并沒大講時代背景,只是在結(jié)束的時候含蓄地點了幾句,同學們就心領神會了。
于漪從中認識到,語文這東西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程式化的刻板教學不僅會使學生的思想僵化,更會把活的課文教死。后來,她在廣泛地用“尺子量”周圍教師所長時又逐漸悟到,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工具性學科,它是通過豐富的語言、典型的事件、生動的形象、精辟的說理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從而陶冶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門”。
于漪說,這個找“門”的過程,就是用“兩把尺子”相互“量”的“自我認識”的過程。這是一個艱苦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既有沉痛的教訓,也有甜蜜的回憶;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苦惱,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于漪通過這樣反復的探索、試驗,終于丟開了原來的那套模式化教學,從語文教學的共性中找出其個性,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
于漪說,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要時時用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有時,自認為教課是認真的,課前認真?zhèn)湔n,真有點像張志公先生講的那樣著了魔:“我先拼命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然后把上課的每句話都背出來,再口語化。我洗衣服時在考慮、揀菜時在考慮、乘車也在考慮,乘過站是常有的事。我常常在想,怎么講學生聽得才舒服,學得才愉快?可每次上完課,我又總覺得這里不行、那里不行,滿是不足和缺陷,于是我再寫下‘教后記’,就是記下學生學習的閃光點,記下自己教學的不足?!边@樣用兩把尺子,“我就能清醒地認識自己”。
在過去長達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于漪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字典里永遠沒有一個“夠”字。她說:“教育是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要跟著時代前進,怎么會夠呢?正是由于這樣,所以我橫比豎比,量別人、量自己,越比越使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動力。我覺得做老師,別人的教育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內(nèi)在的動力?!?/span>
“自我教育”的“兩根支柱”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者必須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強烈的刺激。”于漪說,這“最強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
于漪把“自我教育”作為一項終身任務。
她說:“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我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看我一輩子怎么努力學做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有兩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學習,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實踐。兩根支柱的聚集點就是不斷反思。教育事業(yè),是非常豐富又是非常復雜的,現(xiàn)在做老師一定要有時代活水?!?/span>
“時代活水”哪里來?
于漪說:“教師一定要有豐富的智力生活,不斷學習?!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约翰惶焯鞂W習、月月學習,哪里來的源頭活水?”
學習,一是重要的理論要反復學。于漪說,因為重要的理論是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糧,要學懂。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示出來后,于漪即刻就抓緊反復學,每學一次,總是熱血沸騰。由此,她深深感到:我們的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人家比,跟先進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氣和民族的自尊??空l?靠每一個有志青年、每一個有志的教師和學生。這樣,她越學越感到肩頭責任的重大。
二是要緊扣業(yè)務深入學。于漪自從改教語文后,自知“先天”不足,就根據(jù)自己的業(yè)務情況制訂了一個自學計劃,把要進修的內(nèi)容分成兩類:一類是和當前教學有直接聯(lián)系的語文基礎知識,有語法、修辭、邏輯、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中國文學史、歷朝的詩文選等;一類是屬于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如《詩經(jīng)》、楚辭、漢魏樂府及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東坡、劍南的詩文和稼軒的詞等,還有外國的著名文學作品和魯迅全集的創(chuàng)作部分,以使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初具發(fā)言權。
在讀書上,于漪是非??匣ā肮Ψ颉钡模镏还晒晃冯y的頑強精神,讀不懂的書,她會接連讀好幾遍,直到原來那些陌生的、理解不深的東西終于融化在自己的心里。于漪越是多讀書越是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她總覺得“讀不盡世間書,行不完天下路”。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讀書學習,于漪給自己制訂了一張苛刻的生活時間表:
每天,當黎明來到之前,在于漪的房間里已經(jīng)響起了輕輕的朗讀聲;當人們迎著曙光躍身起床的時候,在于漪的案頭已經(jīng)積起了一小堆批改過的作業(yè)簿或修改過的教案;當人們正在擠著交通車趕路上班的時候,于漪已經(jīng)來到了學生中間,或輔導,或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白天,她兢兢業(yè)業(yè)埋頭工作,有時深入到學生中探求他們心靈深處的奧秘。晚上,當人們休息的時候,于漪卻又埋首在臺燈之下了。晚上九點之前,她大多用于備課、編寫教案,或批改學生的作文;九點之后,她就一頭沉浸在書堆里,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直到人們早已鼾聲連連進入夢鄉(xiāng),她才收拾起攤在桌上的書籍和作業(yè)簿入睡。這時大都已是深夜12點了。
于漪,就是在這一分一秒的充分利用中,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知識海洋的彼岸、向著語文教學的自由王國邁進著,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勤于學習,是于漪學做教師的第一根支柱。她的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實踐,在每天耕耘的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問題。
為了在語文教學領域突破舊有的規(guī)范,打破束縛學生思維的程式,并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將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之中,于漪時時處處都在留心觀察,考慮如何盡快讓學生掌握好祖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
一次,于漪和愛人黃先生一起去看京劇《三岔口》,于漪頗受啟發(fā):舞臺上,演員一句都沒唱,也沒講,僅憑幾個動作就使觀眾明白:這是一場深夜摸黑格斗。明明舞臺上燈光那么明亮,卻使人覺得這是在漆黑的夜里,心情和劇中人物一樣緊張。她在想,演員能用他們的表演啟發(fā)觀眾,喚起觀眾的想象,而且在腦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經(jīng)久不忘。一個好的教學方法,不也應該像京劇表演那樣,充分調(diào)動一切手段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門扉,使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吸收進去,成為自己活的東西嗎?
在以后的教學中,于漪一直在思考著、實踐著。她每講一課,就進行一次總結(jié),一面到學生中去聽取反映,一面在教案上寫下“教后記”。有時,她還主動邀請教研組老師來聽課,幫她出謀獻策,共同研究改進方法。
于漪在教學中之所以有那么一股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不僅在于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而且還因為她有一種“虛懷若谷”的治學態(tài)度。她在教學中從不自滿,總不斷反思。她說:“這樣一個人文的學科,千萬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術輕人?!彼e過這樣一個例子:
“我記得教66屆高一時,有名學生在作文中寫一個老頭,他為刻意求工,想把這個人寫得很形象,就用了一個比喻,說老人的胡子像牡丹花一樣很美。比喻用得不當,講評作文時我把這件事張揚了,說用比喻一定要恰當。事隔幾年,這個學生已是一名律師,他對我說:‘于老師,你這句話讓我掉到冰窟里。如果當時有地洞,我一定鉆進去?!以趺匆矝]想到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就這樣挫傷了學生,這就成了我終生的遺憾。教育過去就過去了,難以彌補,不是衣服破了打個補丁。開始我在教語文時也總認為語文是交際工具,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但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們的認識就不一樣了,我覺得自己的認識很膚淺,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時發(fā)生。它就是文化的組成部分?!?/span>
講完這個例子,于漪深有感觸而又充滿自信地說:“所以我教了一輩子,一輩子在反思。正如羅曼·羅蘭所講‘這累累的創(chuàng)傷就是標志著你生命前進的一步’。我確是累累創(chuàng)傷,隨便打開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講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這些缺陷、不足,激勵我向前奔跑?!?/span>
這也正是于漪一直追求的目標—“思想升華,感情凈化”。
不斷更新目標,永遠超越自我
2006年初,于漪曾應邀在上海市中青年語文教師論壇上作過一次精彩的演講。她那鏗鏘有力、令人深思的話語,震撼著與會的每一個中青年教師:
“什么是教師?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成長。我一輩子只追求‘合格’二字,這個‘格’太難了,這個‘格’是國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那是不容易的。因此,學習是第一任務,你的學術魅力,你的人格魅力,離不開學習,沒有第二條路子。宋朝張載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承擔的任務就是‘為往圣繼絕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修身才能具備兩個魅力—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教好學生,我們的語文才能教到學生心中,而絕對不會只在課堂上飄蕩……”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于漪這樣高屋建瓴地引領著中青年教師。而幾十年來,她自己也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不斷給自己訂立當下的目標,不斷地達成目標,從而超越原來的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
于漪從改教語文開始,在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目標,她說:
—開始做語文老師時,為了能在課堂上站下來,我追求八個字“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一定要研究學生,不研究學生怎么能教呢?我是育人啊,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因此我追求這個境界,書要滾瓜爛熟,上課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步,我領悟到我是教語文的,帶領學生要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樣,所以下決心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要學生寫文章,你自己就要寫。為了力爭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我就用“以死求活”的笨辦法,把上課的每句話寫出來,然后修改再背出來,背出來再口語化。教學語言要有文化含量,要有相當大的詞匯量,要有文化氣質(zhì);
—接著,我又追求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我想語文這門人文學科如何才能讓學生有點藝術享受,于是我追求教學中的春風化雨,讓語文充滿藝術享受。20世紀70年代末,我就考慮如何用知識含量高、能打開心扉的導語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對課堂教學節(jié)奏、講和練的角度方式以及課結(jié)束應該怎樣余音繚繞等做了一番研究;
—學生愿學只是開始,而以學生為本,我還沒有真正做到,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拼命探索的是師生互動、綜合效益。我體會到語文教學要以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有機融合德育和美育,三育一體,課就立體化了。立體化多功能,就是對人進行多方面培養(yǎng),教學效率、教學質(zhì)量才能明顯提高;
……
這一步步走來,于漪就是這樣在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達到一個個新的境界,努力做一個合格的教師—符合國家的要求、人民的囑托。
“讓生命與使命結(jié)伴同行”,這是于漪一種真實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寫照。幾十年來,她始終有著一種生命的原動力,追求學生的長足進步和可持續(xù)的終身發(fā)展;追求語文教學境界的不斷提升,使語文課堂成為培養(yǎng)和塑造心靈的豐富而又魅力無限的殿堂,使學生具有一顆成色純正的“中國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意識,已融入她的血液,成為一種永恒的生命追求。(金正揚)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