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教育不僅是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的窗口,更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通過國情教育,留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文化底蘊和社會價值觀,從而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橋梁。
由于來華留學生文化、語言、教育背景多元復雜,其個性化需求給高校的一體化服務帶來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新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實踐,不僅有助于來華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能增進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加強來華生國情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教育管理與服務的協(xié)同挑戰(zhàn)。留學生國情教育涉及教學、管理、服務等多個領域,需要校內多個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如何建立有效的協(xié)同機制,確保各部門在國情教育中形成合力,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留學生群體多元復雜。留學生的文化、語言和教育背景差異顯著,這種多元性使得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對中國的認知基礎不同,學習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這給國情教育的內容設計和實施帶來了挑戰(zhàn)。
個性化需求與一體化服務的矛盾。本團隊前期調研顯示,高校組織的國情教育活動對留學生滿意度的影響顯著。超過九成受訪的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并有強烈的學習和體驗愿望。課程學習類、參觀考察類和文化體驗類是三種最受歡迎的文化學習方式。然而,他們的興趣點和期待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這種個性化需求與學校提供的一體化服務之間存在矛盾,需要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模式。
文化交流的雙向性需求。在文化交流方面,相比單向的文化學習,受訪者更希望實現雙向文化交流。這意味著國情教育不能僅僅是單方面向留學生傳播中國文化,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留學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形成互動交流的良好局面,這對教育模式和活動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應對以上問題,讓來華留學生深度感知中國國情、準確理解中國文化,進而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以下簡稱“珠海校區(qū)”)在汲取國內高校的成功經驗和自身長期工作的積累下,探索構建了“四維創(chuàng)新”的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實踐路徑。
“四維創(chuàng)新”的來華留學國情教育實踐
第一,創(chuàng)新保障機制。通過創(chuàng)新及完善留學生服務和管理機制,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為國情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奠定基礎。
建立多領域融入與協(xié)同管理模式。珠海校區(qū)將國情教育融入教學、管理、服務等多個領域,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創(chuàng)立校院二級(職能部門、學院、書院)協(xié)同管理模式,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公室、國際學生學者中心歸口管理留學生涉外事務,為留學生提供“一站式”涉外管理與服務;學院負責教學組織,書院負責住宿管理、日常管理及第二課堂舉辦,構建“職能部門+學院+書院”協(xié)同育人模式。
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創(chuàng)新。為優(yōu)化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珠海校區(qū)持續(xù)完善“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國際交流與合作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學院和書院,每兩周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及時討論并解決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和日常管理的相關問題。這一制度確保了中外師生管理牽頭部門建立順暢的協(xié)同溝通機制,多部門緊密配合,有效推動了留學生的趨同化管理,提高了管理質量與效率,及時解決了實際問題。
構建校內多部門協(xié)同機制。與校內多部門合作,聯合開展留學生安全教育和服務活動,確保全員積極參與來華留學生的育人全過程。全過程育人覆蓋從入學到畢業(yè)的整個教育過程,從新生入學時的法制安全講座、防詐宣傳講座,到通識教育課程、田野調研等,保持國情教育不斷線。通過文化體驗及學習、企業(yè)走訪、鄉(xiāng)村探訪、志愿服務和參與城市國際化建設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立體化育人格局。
第二,創(chuàng)新國情教育體系設計。充分發(fā)揮北京師范大學以文史見長的學科優(yōu)勢,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第一課堂以培養(yǎng)留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國情與文化為核心價值目標,同時培養(yǎng)留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強化學術研究能力,提升中文運用能力。以北京師范大學學科優(yōu)勢為基礎,加強留學生中國國情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聘請一流師資,面向不同層次和類別的留學生分別開設必修課“中國概況”和“中國文化”課程。在此基礎上,第二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和主題文化活動對第一課堂內容進行鞏固和實踐。如探索第二課堂課程化體系建設,開設“漢字審美與書法”“中國傳統(tǒng)音樂”等課程;舉辦“山谷回響 南有佳音”雙語云端詩詞朗誦會、“古今對話”系列活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體驗”系列活動,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學習并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為支撐國情教育體系的實施,為留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國情認知平臺,珠海校區(qū)與各級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建立合作,形成校內、校外優(yōu)勢互補、雙向驅動,以打造品牌項目為多元載體開展留學生國情教育,實現古今對話、中外交流、互學互鑒、和合共生,以活動促教育,以豐富生動的形式和題材激發(fā)學習興趣,以互學互鑒啟發(fā)思考與深入探索,以深度認同促使其主動傳播。例如,積極參加“感知中國”“知行中國”“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等項目活動;組織留學生參加珠海市舉辦的“友城青年說”和“愛珠海”系列活動,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北師大、對珠海的歸屬感,助力地方國際化發(fā)展;組建“南國北師洋雷鋒”志愿者服務隊走出校園,開展支教、擔任翻譯等志愿服務,組織“國際學生學者看大灣區(qū)”“開展田野調查、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等活動,助力留學生融入珠海城市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
第三,創(chuàng)新中外學生朋輩協(xié)同模式。以平等、互相促進及共同進步為目標開展主題式項目,以交流合作的方式促進中外學生個人成長和跨文化交流。珠海校區(qū)為中外學生搭建校內外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圍繞人文交流、調研考察、社會服務等角度,在導師指導下自主組建團隊、設計項目、開展研討、合理分工完成項目并進行展示。這種雙向交流、協(xié)同互助,有效激發(fā)了中外學生相互學習、交流與創(chuàng)作的熱情。
珠海校區(qū)設立了鳳凰大使項目,以朋輩協(xié)同、互學互鑒模式開展活動,聘請留學生作為國際宣傳大使和國際化校園顧問,從留學生的視角出發(fā),通過視頻展示校園及所在城市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歷史,為校園的國際化建設提出改進意見。這些措施不僅增進了留學生對校情、地情、中國國情的了解,同時生動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第四,創(chuàng)新國情教育反饋機制。設立日常項目總結問卷反饋和科研項目問卷調查反饋兩個分類。日常項目結項時發(fā)放“心得和意見收集表”,及時發(fā)現項目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善調整,提升項目整體質量。留學生相關科研項目則針對國情教育滿意度專門發(fā)放調查問卷,及時掌握留學生參與意愿和項目實施效果。截至目前,問卷收集率較高,反饋內容信息充足。
此外,珠海校區(qū)外事系統(tǒng)還建立起數據統(tǒng)計功能,通過將活動錄入系統(tǒng),可以抓取數據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改進國情教育的形式、內容及實施途徑。
成效與啟示
通過創(chuàng)新保障機制、國情教育體系、朋輩協(xié)同模式和反饋機制,珠海校區(qū)有效構建起“認知-互鑒-認同-傳播”四階國情教育實踐體系,提升了留學生教育質量,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了中外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留學生個人成長收益明顯。多元而個性化的國情教育為留學生全方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科技發(fā)展提供了豐富體驗和深入學習的機會,并助力其在各項比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如泰國留學生李興盛(SAE CHU NATTHASIT)參與拍攝的《求索師者路(Seek the Way of Teachers)》榮獲第七屆“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征文暨短視頻大賽一等獎。泰國留學生蔡勇(SOMPORN SAE CHUA)在第五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中榮獲留學生組全國一等獎。
道德楷模的示范效應突出。珠海校區(qū)創(chuàng)新性的國情教育正確引導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規(guī)范自身行為,樹立社會責任感,展現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有效培養(yǎng)了留學生的道德認知。孟加拉國留學生柔曼娜(Romana Akhter)在落水兒童生命受到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挽救了一條生命,被珠海市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確認為“見義勇為人員”,為留學生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德育范例。
逐步形成個性化定制、小而精、多元融合的國情教育內容。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珠海校區(qū)逐步打造出華夏文明學堂、感知中國系列活動、感知世界系列活動、鳳凰大使項目、“南國北師洋雷鋒”志愿者服務隊、“國際學生學者看大灣區(qū)”等六大來華留學國情教育品牌活動。留學生通過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這些各具特色和針對性的國情教育活動中,得以獲得更個性化、多元豐富的國情教育體驗,有助于加深他們對中國的認知與理解。
國際傳播成效顯著。得益于留學生廣泛參與基于國情教育開展的各類項目和活動,珠海校區(qū)獲得了豐富的文字和視頻作品,在各級媒體平臺開展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創(chuàng)新了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式,擴大了中國教育的影響力,同時促進了文化交流,提升了學校的國際聲譽。
社會服務成效及影響廣泛。創(chuàng)新的實踐模式培養(yǎng)了留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文化融合,為留學生提供了讀懂中國的實踐平臺,提升了城市國際化水平。“南國北師洋雷鋒”志愿者服務隊持續(xù)服務社區(qū)和學校,共計超過600人次提供志愿服務。他們參與珠海市多項國際交流活動,為城市的國際化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搭建起文化雙向交流的平臺。在國情教育實踐中設計更多中外學生共同參與的項目,有效推動了中外學生教育融合。同時,留學生走出校門,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感知中國發(fā)展現狀,正確認識中國道路并增強認同感,并以母國社會、經濟、教育、醫(yī)療、發(fā)展道路等為出發(fā)點,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現狀深入思考,為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創(chuàng)造了更大空間。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以“四維創(chuàng)新”破解文化多樣性給國情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為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實踐表明,在政策指引下,結合留學生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整合校內外資源,注重雙向交流和實踐體驗,才能實現讓留學生“讀懂中國”、成為中外友好交流使者的目標。(作者 郭侃俊 黎薇薇就職于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公室。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2021GXJK297]研究成果。本文圖片由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