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等無數科研和醫(yī)護人員在內的英勇逆行者,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沖在抗疫一線,譜寫了科學抗疫、科技報國的時代樂章。作為高校,也應該鼓勵和引導廣大科研工作者為推動學科乃至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淡泊名利,扎扎實實做學問搞研究,把服務國家和社會各項建設事業(yè)當作自己的最高目標。
據媒體報道,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北京高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實驗室等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加緊開展防控科研工作,重點在臨床診療、病原檢測、疾病流行監(jiān)測與預警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和轉化應用。目前,國內外很多科研機構都在加緊疫苗研發(fā)工作,希望為治療及藥物研發(fā)提供更多信息與指導。
眾所周知,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涵蓋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而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這兩項最基本的功能最終指向的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高校服務社會職能要立足教學和研究活動為基礎,為社會提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在內的高水平服務,尤其是在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咨詢和科技支撐等方面發(fā)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多關注社會,發(fā)揮學科齊全、科研人員集中等優(yōu)勢,成為加強防范和科學應對諸如新冠肺炎疫情類似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橋頭堡”和“排頭兵”,這不僅是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需求,加快科研工作轉向的客觀要求所在,更是廣大科研人員的責任所在。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zhàn)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也不例外。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高校廣大科研人員加倍努力,在科技攻關抗疫一線扎實地開展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究竟從哪里來、向哪里去,如何傳播和變異等各項工作,用先進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各地高??蒲袡C構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攻關,提高精準度和篩查效率,努力發(fā)揮專業(yè)特長。與此同時,高校科研工作者還需要轉換思維,在臨床診療、病原檢測、疫苗研發(fā)、疾病流行監(jiān)測與預警高精尖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改變以往的“重論文發(fā)表、重專利申請、重理論研究、重實驗模擬”傾向,實現“既重理論又重實踐、既重專利更重實用、既重宣傳更重實效、既重技術模擬更重現場實戰(zhàn)”的價值轉變。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主管部門先后下發(fā)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要求科研工作者把學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前沿尖端科研成果盡快落地,轉化為服務人類社會和國家建設需要的助推劑,為精準施策作出了應有貢獻,切實服務當前疫情防控需求,真正體現了高校科研價值。相對而言,有效防控疫情是真正的科研實戰(zhàn),也是高??蒲泄ぷ鬓D向和回歸科研初心的一次不可多得的重要契機,有助于真正破除“SCI至上”不良傾向。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檢驗科研工作者能力和站位高低的試金石,鐘南山等無數科研和醫(yī)護人員在內的英勇逆行者,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沖在抗疫一線,為高校廣大科研工作者樹立了一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旗幟,譜寫了科學抗疫、科技報國的時代樂章。作為高校,也應該鼓勵和引導廣大科研工作者為推動學科乃至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淡泊名利,扎扎實實做學問搞研究,把服務國家和社會各項建設事業(yè)當作自己的最高目標。
(作者系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2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