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一個人何以帶動一群人

    ——對名師工作室組織運行的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作者:本報記者 高眾 趙秀紅 林煥新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

    ■“名師工作室”系列新聞觀察之四

    6月30日,春城昆明一改前幾日的酷暑蒸灼,陰雨的天氣送來絲絲涼爽,滇池度假區(qū)實驗學校新校區(qū)報告廳內,隋晶名師工作坊研討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坊主”隋晶告訴記者,她的團隊正在聚焦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大單元教學的攻堅任務,內有多位得力干將,外有云南省教育廳、云南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的強援,團隊研修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如隋晶名師工作坊一樣,不少名師工作室搞得風生水起、名師輩出,但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工作室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些有“名”無“實”的名師工作室,雖有名師坐鎮(zhèn),卻沒有切“實”可行的團隊目標,沒有踏“實”高效的內部組織,沒有落在“實”處的外部支持。

    那么,如何完善內外組織機制,讓名師工作室“名”“實”相符?

        “名師工作室”如何名副其實

    名師工作室,因何而立身?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數(shù)學特級教師吳正憲指出,名師工作室的方案規(guī)劃一定要在前,要先想明白方向和定位,想明白了才有可能做明白、定位準、走不偏。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不少人。有教師抱怨,名師工作室研修活動約等于觀摩課:主持人給大家上一堂課,成員們吹噓一番,偶爾骨干成員上一堂課,大家再以“如果我來上”為題重構一番,循環(huán)反復。該教師告訴記者:“大家都是奔著名師來的,主持人讓干什么,大家就干什么?!?/P>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華平坦言,從全國范圍來看,許多名師工作室掛牌子時非常積極,可是掛上“某某名師工作室”之后,卻沒有實質性工作。主持人如何定位名師工作室,對于整個工作室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如果連主持人都不知道該往哪里走,組織的研修活動自然流于形式、不得其所。

    “有一次,班上一個孩子問我,為什么‘指南針’不叫‘指北針’?說實話,這個問題看起來和教學毫無關系,老師們可能想都沒想過孩子是這樣思考問題的。再舉個例子,我們數(shù)學課上講9除以2等于4余1、90除以20等于4余10,有的學生就問,那9除以2和90除以20相等嗎?這下可能很多老師都解釋不清了?!闭劶懊麕煿ぷ魇业亩ㄎ?,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賁友林先給記者講了關于兩個學生提問的例子。

    在賁友林看來,許多教師習慣居高臨下地審視學生,只把學生當成小孩,忽略了學生那些新穎、奇特的問題。為了幫助更多教師看見學生的世界,賁友林決定成立名師工作室,主攻方向就是如何構建“學為中心”的數(shù)學課堂。

    這可是個大項目,為了方便教師們操作,賁友林把大項目分解成多個年度子項目,最初一年,他要求工作室的教師們收集學生發(fā)現(xiàn)的教學問題,“沒想到,十幾名教師竟然整理出了上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查閱教案和文獻,聚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請教高校專家和教研員,并記錄下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賁友林發(fā)現(xiàn)工作室成員的研究能力越來越強,課程設計的視角也慢慢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

    學界普遍認為,名師工作室是一種“以名師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那么,怎么選好這個“抓手”呢?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研究中心主任魚霞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北京的老師上課很不錯,講公開課個個都是一把好手,但兄弟省份交流的時候,人家卻都說北京沒有“名師”,因為北京的老師不會講理論,研究能力和專業(yè)表達能力普遍偏弱。

    所以,北京在建設名師發(fā)展工程時對癥下藥:提出要“研究引領、學術涵養(yǎng)”,依托北師大、首師大等高校作為培養(yǎng)基地,為教師學員配備學術導師和實踐導師,著力培養(yǎng)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

    據(jù)統(tǒng)計,北京市名師發(fā)展工程前5批352名學員已公開發(fā)表論文960篇,主持或參與課題623項,完成基于課題的研究課1080節(jié)。“這些基于課題的研究課,都要以公開課的形式在市、區(qū)兩級開設。這可不是普通的公開課,大家要在課堂中看見你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和改進策略。這樣才能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課題研究才有價值?!濒~霞說。

    值得注意的是,名師工作室的確要開展研修項目,但決不能將其定位成一個單純的學術機構。在廣東第二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胡繼飛看來,名師工作室是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場,必須兼顧研究和實踐。教研可以滋養(yǎng)教學,科研可以引領教研,不論是上課磨課,還是開展教科研活動,名師工作室最終的落腳點都應是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怎樣讓每個“細胞”活起來

    從主持人的一枝獨秀,到工作室的萬紫千紅,光靠個體智慧還遠遠不夠。那么,怎樣讓名師工作室內部每一個“細胞”都活起來、動起來?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朝陽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蔣守成認為,名師工作室全靠主持人一個人帶動,肯定辦不好,一定要靠核心成員,靠愿景驅動。

    蔣守成告訴記者,在成員選拔環(huán)節(jié),他的工作室不僅考察成員們的教學能力與發(fā)展?jié)摿?,更看重成員是不是真正熱愛兒童、熱愛數(shù)學?!耙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有共同追求、共同夢想的人走得更遠!”

    問題又隨之而來:“一群人”應是多少人?多多益善?

    2013年,云南省組建首批名師工作室,給隋晶指派了60名學員。她開玩笑地跟記者說,當時工作室辦活動,最大的目標就是所有人能來齊,可惜這個目標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由于工作室成員實在太多,個體差異很大,研修活動只能“就低不就高”,給研修效率和團隊士氣都帶來了負面影響?!拔覀冃列量嗫嘟M織的名師工作室,到頭來和教師集體培訓沒什么兩樣?!?/P>

    2018年,云南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將名師工作室調整為“名師工作坊”,每個工作坊包含一名“坊主”和10名“坊員”。在隋晶看來,從“工作室”到“工作坊”,一字之差,學員數(shù)減了下來,參與感提了上去,培養(yǎng)質量更有保障。如今,這個小團隊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學習委員擬訂研修計劃,宣傳委員制作電子簡報,組織委員負責活動考勤,生活委員做好后期保障……

    “當然,名師工作室的人數(shù)也不是越少越好,要考慮到引領輻射作用。綜合來看,10至15人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qū)間?!彼寰дf。

    讓每一個“細胞”都活起來、動起來,難!讓每一個“細胞”持續(xù)地活起來、一直動下去,更難!

    湖北黃岡明珠學校數(shù)學教師余振興拿一名教師舉例。這名教師是其所在學校的教學骨干,能力很強,被工作室寄予厚望。但隨著時間推移,該教師經(jīng)常以“單位工作忙”為借口不參加工作室活動,工作室布置的研修任務也是應付而過、草草了事。余振興坦承組織運行之難,工作室37名學員分布在不同學校,主持人要督促所有人,談何容易?

    為了激發(fā)學員積極性和主動性,余振興引入滾動淘汰機制,根據(jù)學員研修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動態(tài)管理。對于表現(xiàn)不積極的成員,主持人或骨干成員會與其溝通,若溝通無效,則建議該成員退出工作室,將精力集中在本職工作上。

    “實現(xiàn)動態(tài)管理以來,我們已經(jīng)‘勸退’了3名不合格學員,同時補充3名新學員。退出的學員也可以申請重新加入工作室,但需通過考核?!羞M有出’應該成為工作室的常態(tài)?!庇嗾衽d說。

    工作室成員表現(xiàn)不積極,主持人可以引導、可以“勸退”,但如果工作室主持人出了問題,誰又能來約束呢?

    一位一線教師向記者透露,他所在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很熱衷于個人成名,把學員視作“打工仔”,自己成了“包工頭”,研修活動都是根據(jù)主持人需求制定的。一年下來,各種評優(yōu)課、主題征文活動搞了不少,但工作室成員的收獲卻非常有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桑國元坦言,受科層制、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一些名師工作室很容易“變味”,成為利益分配的平臺。

    “從運行角度來看,名師工作室應該是同行之間相互合作的平臺,決不能你是主持人就要聽你的話,為你打工,為你收集資源?!痹跂|北師范大學東安實驗學校校長韓爽看來,共享的團隊愿景、良好的內部組織至關重要,同時也需要外部力量對工作室主持人加以約束。

        打通工作室建設的機制性“梗阻”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0年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建名師工作室,省級、市級、縣區(qū)級的名師工作室,還有不少學校掛牌的、教師自發(fā)成立的。比較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名師工作室發(fā)展較好,成果更多,教育薄弱地區(qū)名師工作室建設困難重重。

    這之間的差異,僅僅是區(qū)域間優(yōu)質師資的多寡造成的嗎?

    顯然,名師只是名師工作室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要建好名師工作室,離不開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桑國元說,單論高質量教師的數(shù)量,西部地區(qū)肯定不如中部,但是西部很多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門更能意識到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把資源和服務向名師工作室這類平臺傾斜,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成效自然更好,在優(yōu)質師資培育效果上實現(xiàn)了彎道超車。

    那么,名師工作室建設存在哪些機制性“梗阻”?教育主管部門又該如何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呢?

    第一個“梗阻”便是工學矛盾。上海市曾對86名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和749名學員開展調查,結果顯示,53.49%的主持人認為“工學矛盾”是其組織名師工作室活動的最大困難,91.05%的學員認為最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單位事務太多”。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給名師工作室開了不少“綠燈”。在北京,不少名師工作室將每周確定一天下午為“教研時間”,讓教師有專門時間參與包括名師工作室在內的教研活動。在上海,市教委要求名師所在基地學校酌情減少其工作量,同時對基地校每年給予5萬元左右經(jīng)費支持。在浙江,名師工作室活動與教師培訓體系掛鉤,工作室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每年均可獲30個培訓學時。在江蘇常州,市教育局為激勵主持人,給予主持人每人每月1000元導師指導費……

    韓爽認為,名師工作室是一種“半官方半民間”組織,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師培訓模式的束縛,滿足更多樣、更高級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性質,政府很難通過剛性制度來保障工作室活動時間,“工學矛盾”只會削弱、不會消失。值得欣喜的是,很多教師非常熱愛教學,為了做好工作室,愿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并樂在其中,保護了這些教師的積極性。

    第二個“梗阻”則是配套管理和服務跟不上,主持人難以集中精力做該做的事。

    廣東省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多是教學、管理一肩挑,繁重的工作任務擠壓了個人學習時間和思考視野,容易讓工作室內部的研討形成“青菜炒青菜,蘿卜炒蘿卜”的死循環(huán),不管怎么炒,結果還是青菜、蘿卜。

    為此,廣東省統(tǒng)籌高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等多方力量,為名師工作室打造了一支強大“后援團”。主持人想開展教育研究,好,高校專家來指導。要嘗試課程改革,沒問題,教研員協(xié)助實施。工作室網(wǎng)站如果出了問題,技術專家第一時間趕到?;顒咏M織、后勤保障費心費力,兩名工作室助理幫你搞定……

    在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主任助理姚軼懿看來,這就像在飯店點菜,教師們喜歡什么菜,政府就配什么菜。工作室主持人只需集中精力把菜炒好,完全不用擔心買菜的事。

    第三個,也是最難打通的“梗阻”,就是評價體系不完善、不科學。

    記者整理了部分省市對于名師工作室的考核辦法,發(fā)現(xiàn)評估的形式多是形成性評價,即主持人遞交材料、專家審核,缺乏過程性評價。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評估名師工作室時,主要關注活動數(shù)量和考勤情況、立項課題和科研產(chǎn)出、個人獲獎和職稱晉升等硬性指標,對于學員本身在參加培訓過程中的收獲、學員的個體差異與成長快慢等情況,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

    一位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管是增加資金投入還是加大人力支持,都是在做“增量改革”,不會觸及核心利益,但是評價一個名師工作室的成效,可是要“向存量開刀”。他透露,該地區(qū)只設置了簡單的結項考核,而且多是走過場,“這么多年,幾百個名師工作室結項,還沒有誰不通過考核的呢”。

    如何完善評價體系,搭建名師工作室的完整閉環(huán)?浙江的例子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參考。該省將所有名師工作室“搬到”網(wǎng)上,備課磨課、讀書沙龍等線下活動都會錄制視頻、上傳網(wǎng)絡平臺,同時開展“名師面對面”等線上研修活動、建設網(wǎng)絡教學資源庫。在此基礎上,該省打造了一整套名師網(wǎng)絡工作室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

    打開“浙江名師網(wǎng)”,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名師工作室的排行榜——誰的活動多,誰的課程資源多,誰的成員參與積極,全都一目了然。領先的工作室有激勵,中間的工作室有對標,落后的工作室有壓力。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資源二部主任程莉莉介紹,中心定期采集各工作室動態(tài)數(shù)據(jù),生成周排行榜、月排行榜和季度簡報。

    當然也不能“唯數(shù)據(jù)”論,浙江省管理部門每年年底還會組織實地調研和用戶投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估工作室成員培養(yǎng)成效,并據(jù)此差異化發(fā)放年度獎勵經(jīng)費?!芭琶?—30名的工作室每年獎勵4萬元,31—60名3萬元,61—100名2萬元,101—150名1萬元,150名以后沒有獎勵……主持人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不單是錢的問題,更關乎整個團隊的榮譽,不能拖學員們后腿呀!”程莉莉說。

    針對名師工作室在組織運行中所不斷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韓爽認為,這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整體過程是相對應的。優(yōu)質師資的稀缺與對優(yōu)質師資需求的急劇增大,正是導致名師工作室組織運行出現(xiàn)問題的關鍵原因。她建議,各地要繼續(xù)將教師職后培訓放在重要位置,國家層面也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名師工作室相關要求,落實名師工作室配套保障,充分發(fā)揮“名師孵化器”的獨特作用。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