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生活中缺少漢字學習環(huán)境,且家長無法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持,是“三區(qū)三州”語文教師在工作中普遍面臨的實際困難。教師不僅要解決語文課程將口語轉換為書面語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實現由少數民族語言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思維的轉化。[1]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并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tǒng)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qū)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識字教學不是閱讀教學的附庸,但也不能同閱讀教學脫離開來。
為了打好學生的識字基礎,教材在低學段設有專門的識字單元。教師應重視識字教學,注意即使在課文單元中,識字內容也不僅僅是閱讀的從屬。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上循環(huán)復現、難度螺旋上升的特點,利用好教材,將識字與閱讀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為學生打好識字基礎。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結合學情,對教學目標有清晰的判斷。彈性與適應性是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比如,一年級上學期的目標是認識常用漢字300個,會寫漢字100個;一年級下學期的目標是認識常用漢字400個,會寫漢字200個;二年級上、下學期要分別認識漢字450個,會寫漢字250個。這里提出的數量,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中最基礎的保底數。隨著年級的增長,課文長度明顯增加、難度明顯提升。學生語文水平較薄弱的地區(qū)要集中力量夯實基礎,教師將目標定為達到教材規(guī)定的基本識字量即可,并且要嚴格遵循“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原則,切忌混淆對“認識”和“會寫”字的要求,加重學生負擔。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和提高,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更大坡度的上升儲備能量。
其次,教師需要找準學生識字困難的癥結。2020年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針對民族地區(qū)五年級學生進行了語文水平監(jiān)測,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基本限定在教材范圍。監(jiān)測結果顯示,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學生對形近字的辨識掌握情況較好,漢字的結構與筆畫、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義項掌握情況較差。特別是漢字的結構與筆畫部分,得分率最低。以填空和問答題形式考查時,答題中的錯別字現象比較明顯,即便是抄寫測試,“算”“擦”兩個結構較復雜的漢字也存在部件書寫錯誤的情況。并且,學生對基礎日常詞匯不夠熟悉,無法正確書寫漢字的情況比較嚴重,比如很多學生把“榮幸”寫成“容幸”,“鍛煉”錯寫為“鍛練”或“鍛”字少一橫,“村莊兒女各當家”寫成“孫莊兒女各當家”。監(jiān)測結果說明,加強學生對漢字結構的掌握,進一步以教材為綱夯實基礎是非常必要的。低學段特別是一年級,作為形成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基礎學段,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主要談談識字教學的實施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與其在網上找尋各種花哨的資源或擴展材料,不如真正吃透教材,準確識別教材中可以用來進行識字教學的版塊和內容,充分利用已有資源。
以低學段教材為例,可以集中用于識字教學的部分有:
識字單元。低學段教材每冊設置一到兩個專門的識字單元,以韻文形式為主,結合圖畫提示、漢字拆分、字族文識字、猜謎識字等識字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感受漢字音、形、義之間的關系,滲透漢字文化,著力于激發(fā)識字興趣,指導識字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
語文園地。包括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我的發(fā)現、書寫提示、展示臺等版塊?!白R字加油站”按主題或場景提供生活常用詞語供學生積累;“字詞句運用”通過音近或形近字填空、漢字替換部件組合成新字等練習,在應用中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印象;“我的發(fā)現”提示學生漢字中偏旁表意的作用;“書寫提示”對應課標“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的要求,訓練學生按照正確書寫順序寫字;“展示臺”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自主識字。由于“三區(qū)三州”學生可能在生活中缺少語言環(huán)境,“識字加油站”中必要且常見的生活詞匯,對他們來說不見得是口語到書面語的遷移這么簡單。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以盡量通過圖畫演示、動作演示、場景啟發(fā)等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建立學生對生字形、音、義之間聯系的記憶,進行詞匯積累,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活學活用。
課后練習。包括“讀一讀,記一記”和結合課文理解完成的應用練習。教師往往會忽略,課后練習也是識字教學的重要材料。此類練習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從課文中選擇包含生字的詞語,給出相同義項的拓展詞語。如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給出“水井、井口”“戰(zhàn)士、戰(zhàn)友”“鄉(xiāng)親、親人”等詞語。出自課文的詞語,可以喚起對語境的回憶;為生字拓展相同義項的詞語,可以加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并積累生詞和用法。在《一個接一個》《夜色》《人之初》《小池》等課后練習中,“讀一讀,記一記”部分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是列舉課文中類型相近的詞語,通過意義的勾連幫助學生識字和了解字義。如一年級下冊的《四個太陽》,將“碧綠、金黃、火紅”“清涼、香甜、溫暖”等詞語分組羅列在一起;二年級下冊的《田家四季歌》,把“播種、插秧、耕田、采?!钡仍~語列在一起,借助類型詞可以起到方便理解、加深記憶的作用。
三是給出詞語范例,讓學生模仿著說一說。這種習題其實是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簡單的語法結構。比如一年級下冊的《我多想去看看》,給出“彎彎的小路、寬寬的公路、美麗的天山、潔白的雪蓮”等偏正結構的短語,《怎么都快樂》總結了“跳繩、踢足球、講故事”這一動賓搭配結構;二年級下冊的《寒號鳥》給出了“冷得像冰窖、熱得像蒸籠”的程度補語用法。雖然教師不必給出專業(yè)的語法名稱,但是可以引導學生比照例子,進行積累和拓展。
通過課后練習進行生字訓練的前提,是學生熟悉和理解課文。此類練習往往借助語境,讓學生通過應用加深對字詞的理解,扎實、靈活地掌握生字。通過加深對練習的理解,教師也應認識到,識字教學與課文教學密不可分,識字教學應該融合在具體的課文學習中。
熟練掌握并引導學生使用多種識字方法
教材提供了多種識字方法,教師應用心領會,正確掌握,綜合運用恰當的方法帶領學生識字,并鼓勵學生利用這些方法自主識字。
利用拼音識字。二年級下冊之前的三冊教材,課文采用全文注音形式,為學習生字提供了拐棍。同時,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如何通過漢語拼音查字法來查字典,為學生更自由地自學漢字、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借助拼音學習生字,積累常用詞匯的表達。
利用插圖識字。借助圖畫理解生字,為低學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詞匯儲備不足的學生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方式。教師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來幫助學生識字、了解字義。如,一年級下冊《咕咚》《小壁虎借尾巴》兩篇連環(huán)畫課文,訓練學生借助圖畫認讀生字的能力;《小猴子下山》課后練習用生動的圖片直觀說明了“掰、扛、扔、摘、捧、抱”等生字的意思;《動物兒歌》的插圖不僅呼應課文,也體現了課后練習中的“蜘蛛結網、蚯蚓松土、蝴蝶飛舞”等詞語的意義。又如,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以照片形式展示“梧桐、白樺、銀杏”等等生字組成的樹木的樣子;《拍手歌》插圖對“孔雀、雄鷹、飛翔、大雁”等有生動的詮釋。
利用字理識字。字理識字是統(tǒng)編教材強調的重要理念之一。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從象形字、會意字等角度進行了嘗試。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是一個再三出現的重要內容。如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通過“青字族”識字滲透了形聲字的規(guī)律;語文園地四中“脖、肚、腿、腳”等標示身體部位的漢字,教師可以對偏旁的意義進行提示;語文園地中“我的發(fā)現”欄目中對偏旁的梳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適當講解字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正確的感覺和認識,使他們對漢字的構造充滿了探索的興趣,喜歡認字和寫字”[3],但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文字學依據,不能憑空臆造字理,見形生義”。[4]
通過上下文識字。這種識字方法,也體現了識字與閱讀的緊密聯系。一年級下冊的《樹和喜鵲》《要下雨了》兩課都以批注的形式強調了這一學習方法,生動說明了語境對于字詞掌握的意義。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在課后練習中讓學生猜猜“泥濘、年邁、晶瑩、尋覓”的意思,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體現了對學生自主識字的有意識引導,同時也是對一年級下冊中所學識字方法的再現和應用。
通過拆分漢字結構,類比識字。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擇的需要認識的漢字,都是衍生能力強、常用的基礎字。從一年級開始,教材通過對既是偏旁又是部首,且構字能力強的新偏旁的學習,訓練學生分析漢字結構、形成初步的字形分析能力。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分別以“日”和“寸”為核心,發(fā)散出“明、星、早、陽”“過、時、對、村”等包含相同部件的漢字,可以讓學生建立起初步的認識,即漢字是由一些部件經過不同拼組構成的。這樣的發(fā)現和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后期快速識記更多結構更復雜的漢字,也為二年級上冊學習部首查字法打下了基礎。再如,《我多想去看看》包含了新偏旁足字旁,生字為“路”,《怎么都快樂》包含了“跳”,《操場上》包含了“跑”,《咕咚》包含了“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示,讓學生發(fā)現足字旁時常構成左右結構且意思和行走有關的漢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串聯起同類字,形成類比記憶。
以上所說,并不是識字方法的全部,還有反義詞識字、熟字帶生字識字、反復范讀識字等很多方法?!叭齾^(qū)三州”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點撥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并鼓勵學生運用已知的識字方法和已學的生字、偏旁開展自主識字。
改變教學習慣、改進教學方法
教材中的課文部分對生字詞數量并沒有明確的限定,因此有些教師還按照老辦法教學。當前,將全部生字進行窮盡式處理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為了避免學生負擔過重卻所得寥寥,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積極思考,吃透教材,革新觀念,改變不適應教材和教學的習慣,改進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閱讀中存在生字,磕磕絆絆地適當“跳躍”,并不會影響整體文章的理解。這些障礙可以通過拼音注音輔助、上下文提示、插圖輔助理解等方式來解決。
其次,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應具有整體觀。整體觀指教師應對全套教材、全冊教材、各個單元和單元內部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在漢字教學時,要從漢字的結構、偏旁、拼音、構成部件和課文內容等方面整體著眼,靈活關聯比較,及時復習已學漢字。比如,一年級下冊《小公雞與小鴨子》要求會寫的漢字有“他、也、地”,《動物兒歌》又學習了“池”字,教師可以提出“也”,給出加2筆、加3筆的不同要求,進行“舊字變新字”游戲。內容的復現和前后關聯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特征。又比如,《我多想去看看》提到“彎彎的小路、寬寬的公路”,學生應該能夠及時聯想起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一課中“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學到《四個太陽》中表示顏色的漢字時,學生應該及時聯想起《明天要遠足》中“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師說的,那么多種顏色嗎”,以及《項鏈》中“藍藍的大?!?、“雪白雪白的浪花”和“金色的項鏈”。學到二年級下冊《寒號鳥》“冷得直打哆嗦、熱得直冒汗”,學生應該可以聯想起《小公雞與小鴨子》中“小鴨子捉不到蟲子,急得直哭。”這些復現,會使學生記起,原來很多生字都是見過面的“老朋友”,從而產生親切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再其次,教師應盡量給出例句或語境,將字詞的用法融入其中,從而避免干巴巴地講詞講字。畢竟,識字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是閱讀和應用的必經之路。比如,《樹和喜鵲》學習了“只、種、樂”三個多音字,教師可以給出句子,如“聽音樂可以帶給人快樂”“奶奶在院子里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草”等,幫助學生分辨不同情境下漢字的不同讀音。
最后,教師還要更加重視結合生活識字。統(tǒng)編語文教材非常注重讓學生留心周圍的世界,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教師應該盡量在班級和校園內創(chuàng)設識字氛圍,彌補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中缺乏漢字學習氛圍的缺陷,并且引導學生意識到身邊處處有識字資源。除了教材中提出的在包裝盒上識字、結合其他學科識字以外,還可以通過宣傳畫識字、通過手機和電視識字等,幫助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好習慣。
總之,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材,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漢字的正確認識,增加積累,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為今后閱讀和寫作的學習打牢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曉非,吳瑞林.從課程內容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關系[J]. 中國民族教育,201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1.
[3]王寧.談字理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科學識字教學之二[J].小學語文,2015(03).
[4]常志丹.偏旁、部首、部件解析[J].小學語文,2017(12).
(作者:王陸正,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